
四川極速動力超微粉體設備制造有限公司

已認證
四川極速動力超微粉體設備制造有限公司
已認證
“中國風”的澎湃力場
——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(fā)展中心科研創(chuàng)新群體(下)
本報記者鄒維榮 王通化 通訊員孟昊翀 蘭小紅
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討論交流課題。王碩攝
2016年6月25日,海南文昌航天發(fā)射場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。
喜訊傳到千里之外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(fā)展中心,科研人員無比自豪。因為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,離不開此處一座座風洞吹來的“中國風”。
豈止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,我國大部分自主研發(fā)的航天器都曾在這里經受“中國風”的洗禮!
日前,記者走近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(fā)展中心科研創(chuàng)新群體,探尋并解讀“中國風”的澎湃力場。
精神傳承力——
使命的接力棒就要一代接著一代傳
1958年,中國風洞建設真正起步。從那時候起,建設世界級的風洞群便成為中國風洞人的夢想。1968年,由錢學森、郭永懷規(guī)劃,聶榮臻推動,毛主席批準,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(fā)展中心開始組建。
早期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稱自己為“氣動人”,這個稱呼一直流傳至今。
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,老一輩“氣動人”至今記憶猶新:“時間不等人,任務等著上,就算拼了命也要把風洞盡快建起來?!?/p>
任務等著上——這是當年壓在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肩頭的使命。
2008年5月12日,川西腹地大震襲來,天崩地裂。該中心科研試驗設施遭受重創(chuàng),風洞群停止轟鳴。
任務再一次等著上!該中心科研人員發(fā)揚老一代“氣動人”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整合式搬遷、提升式建設、多系統(tǒng)攻關……兩年后,多功能結冰風洞破土動工,科研試驗新區(qū)正式開工,他們踏上了“建設世界一流新型國家氣動中心”的嶄新征程。
使命的接力棒就要一代接著一代傳。
當歷史的接力棒傳到年逾七旬的風洞設計專家、“科技創(chuàng)新模范”劉政崇手中時,已到了沖刺階段。作為亞洲最大風洞群的一名奠基者和建設者,他親自主持和參與設計了11座不同型號的風洞。
綜合運用風洞試驗、數值計算、模型飛行試驗,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當年對我國空氣動力試驗研究體系作出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也是“氣動人”孜孜以求的目標。
經過幾十年、幾代人的努力,錢學森提出的“三種手段結合解決氣動問題”的模式,到今天已基本完成。
創(chuàng)新驅動力——
眼睛瞄著哪里,腳步才能邁向哪里
“不創(chuàng)新,只有死路一條?!痹谠撝行?,這句話反復被人提及。
被反復提及的還有這些人和事——
瞄準發(fā)動機研制中的關鍵氣動問題,樂嘉陵院士牽頭論證提出“面向發(fā)動機的湍流燃燒基礎研究”項目,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。
研究員李志輝20余年如一日,在飛行器從大氣層稀薄流到連續(xù)流跨流域飛行面臨的氣動力/熱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取得系列創(chuàng)造性成果,為多類飛行器研制作出突出貢獻。
研究員張樹海首次發(fā)現(xiàn)了漩渦破裂區(qū)域存在多螺旋結構,在國內外氣動學界專家中引起強烈反響……
“眼睛瞄著哪里,腳步才能邁向哪里?!痹撝行闹魅畏墩倭终f,盯著重大技術難題,多出原創(chuàng)性成果,是他們增強競爭力、影響力的根本途徑。
著眼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求,他們積極構建面向型號氣動問題的任務組織模式,致力于解決型號氣動問題,特別是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他們成功解決了新型戰(zhàn)機、大型運輸機、“遼寧號”航空母艦等重點裝備研制中的大量關鍵氣動難題。
著眼氣動前沿基礎問題研究,他們積極推動建立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,把一批創(chuàng)新能力強、科研水平高的專家從一般性任務中解放出來。
著眼工程發(fā)展新需求,他們打破專業(yè)界限、推動學科融合,開展虛擬飛行技術研究,運用氣動力學、飛行力學一體化試驗方法,成功研制出虛擬飛行試驗裝置,填補國內空白。
軍民融合力——
站在時代潮頭,升起協(xié)作的風帆
談到一座座現(xiàn)代化風洞拔地而起,該中心一位負責人感慨萬千:“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想象!”
大型低速風洞、大型低溫風洞、大型連續(xù)式跨聲速風洞,是我國邁向航空航天強國的標志性設備。
“建設這幾座風洞,對中心的設計建設能力是一次大考,對國家加工制造能力是一次大考,甚至對綜合國力都是一次大考?!?/strong>相關負責人介紹,大型低溫風洞運行溫度最低達零下100多攝氏度,風洞建設所需的特種超低溫鋼材在我國應用極少,國內實力最強的鋼鐵材料單位,在相關性能參數和加工制造工藝研究方面也存在大量空白。
“我們干的是事關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,要善于算國家大賬,不能被一些局部利益束縛住自己手腳?!痹撝行狞h委書記張源明說,他們廣泛邀請國內相關單位,從最基本的材料機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測試工作入手,解決低溫鋼材在原料生產、加工制造工藝等方面的一系列技術問題,有力促進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升級。
站在時代潮頭,升起協(xié)作的風帆。該中心與國內十余家頂尖科研機構結成戰(zhàn)略合作伙伴,針對大型設備建設面臨的關鍵難題開展聯(lián)合攻關,引領我國在能源動力、裝備制造、機械加工等相關產業(yè)領域實現(xiàn)技術突破,取得顯著成效。
空氣動力學,從誕生那天起,就帶有鮮明的軍民兩用屬性。
作為我國空氣動力試驗研究的“領頭雁”,該中心瞄準國家戰(zhàn)略需求,加大技術輸出與共享共用力度,積極推動優(yōu)質氣動資源全國共享,支撐國家空氣動力事業(yè)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
——推動行業(yè)統(tǒng)一的標模體系建設、建立國家飛行器氣動數據天地相關性體系。
——集中建成一大批研究型風洞,面向全國開放共享。
——向全國同行免費發(fā)布共享自主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的兩款流體力學數值計算軟件。
——建成空氣動力數據庫,完成數百萬條試驗數據及時入庫,面向全國發(fā)布飛行器標模布局方案……
一項項務實之舉,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廣泛贊譽。
人才集聚力——
有什么樣的人才,就有什么樣的風洞
短短幾年就成了氣動噪聲與控制領域學術帶頭人,這是青年骨干陳鵬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事。
在該中心,陳鵬的成長軌跡并不偶然。為加強對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(yǎng),他們出臺了一系列加強35歲以下青年科技英才培養(yǎng)的措施辦法,明確規(guī)定新增科研項目40%以上要由35歲以下青年科技骨干擔綱。
除了提攜年輕的,他們還重視拔尖的。
2009年底,該中心黨委實施高層次創(chuàng)新人才培養(yǎng)工程,制訂出臺《高層次科技創(chuàng)新人才培養(yǎng)實施辦法》。高層次科技創(chuàng)新人才一旦受聘為首席專家,中心將為其提供全方位的優(yōu)厚保障,使其在科研經費、工作條件上無后顧之虞,在科研上擁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。
這些舉措,折射著一個群體的價值觀。在該中心看來,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,比一座價值數億元的風洞設備更寶貴。
為了讓這支寶貴的人才隊伍最大限度地投入科研工作,該中心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政策措施,竭力為科技人員創(chuàng)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條件,營造勇于創(chuàng)新、鼓勵成功、寬容失敗的文化環(huán)境,努力讓科技人員有尊嚴、有地位、有平臺、有壓力。
超常舉措,集聚高端人才。如今,該中心擁有10位“973”技術首席、17位“863”專家,1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,19人次入選國家創(chuàng)新人才工程,形成了院士領銜、專家眾多、英才輩出的生動局面。
有什么樣的人才,就有什么樣的風洞。這支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隊伍,不僅帶動了科研能力整體躍升,而且催生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。
人才生生不息,未來“中國風”將越來越澎湃!
最新動態(tài)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