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質學家近日在陜西秦嶺山區(qū)首次發(fā)現了金剛石。由于金剛石的形成與大陸板塊的碰撞有密切關系,所以這一發(fā)現對研究我國大陸的形成有重要價值。
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學家從秦嶺帶回了24個巖石樣品,經過技術處理后,在六個樣品中發(fā)現了10余粒金剛石,通過分析測定,科學家判定金剛石產生的年代在5億年前。大陸板塊在碰撞后,由于深俯沖的作用會留下痕跡,科學家把這種痕跡稱為超高壓變質帶,這是判斷大陸板塊發(fā)生碰撞的重要依據。而在超高壓變質的過程中通常會形成金剛石。因此,這10余粒金剛石的發(fā)現,為秦嶺存在一條超高壓變質帶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秦嶺超高壓變質帶的存在,剛好把過去發(fā)現的東西兩段超高壓變質帶連接起來,形成了一條西起阿爾金—祁連,向東延伸至秦嶺—大別—蘇魯,綿延4000公里的巨型超高壓變質帶。 科學家認為,秦嶺形成超高壓變質帶的時間,阿爾金—祁連和大別—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形成的時間,三者應該是一致的,都是發(fā)生在是5億年前,也就是說,形成中國大陸的板塊大碰撞,在5億年前就在當地就發(fā)生過。此前研究表明,大別—蘇魯地區(qū)在2億年前存在另一次板塊俯沖作用。由此,科學家推測,中國大陸的形成主要是南北板塊兩次碰撞作用的結果,一次是在5億年前,第二次是在兩億年前。
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學家從秦嶺帶回了24個巖石樣品,經過技術處理后,在六個樣品中發(fā)現了10余粒金剛石,通過分析測定,科學家判定金剛石產生的年代在5億年前。大陸板塊在碰撞后,由于深俯沖的作用會留下痕跡,科學家把這種痕跡稱為超高壓變質帶,這是判斷大陸板塊發(fā)生碰撞的重要依據。而在超高壓變質的過程中通常會形成金剛石。因此,這10余粒金剛石的發(fā)現,為秦嶺存在一條超高壓變質帶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秦嶺超高壓變質帶的存在,剛好把過去發(fā)現的東西兩段超高壓變質帶連接起來,形成了一條西起阿爾金—祁連,向東延伸至秦嶺—大別—蘇魯,綿延4000公里的巨型超高壓變質帶。 科學家認為,秦嶺形成超高壓變質帶的時間,阿爾金—祁連和大別—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形成的時間,三者應該是一致的,都是發(fā)生在是5億年前,也就是說,形成中國大陸的板塊大碰撞,在5億年前就在當地就發(fā)生過。此前研究表明,大別—蘇魯地區(qū)在2億年前存在另一次板塊俯沖作用。由此,科學家推測,中國大陸的形成主要是南北板塊兩次碰撞作用的結果,一次是在5億年前,第二次是在兩億年前。